2000多年前,江苏淮阴的街头热闹非凡,人们聚集在一起,欢声笑语,享受着戏剧和闲聊。就在这时,一位屠夫站在街头,正在嘲笑和羞辱一位年轻人,这个年轻人身上佩戴着一把锋利的宝剑。屠夫指着他,话语满是轻蔑:“你虽然看起来高大威猛,总是随身携带着宝剑,但我敢打赌,你内心深处根本不敢面对死亡。既然如此,不如用剑刺死我,若你真的不怕死,或者,干脆从我的胯下爬过去,证明你有胆量。”
这番话让周围的人哄笑不已。年轻人沉默片刻,低下头,解下了自己佩戴的宝剑,然后缓缓趴下身子,匍匐在地,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。人群中的笑声愈发响亮,讥讽和嘲笑充斥着整个街道。年轻人起身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重新佩上剑,转身离开,心中充满屈辱。这一刻,他在所有人眼中,成了一个懦弱胆小的存在。
展开剩余81%没错,这位遭受屠夫侮辱的年轻人,正是日后声名赫赫的韩信。
或许,有些人会认为那位屠夫有些过分,为什么要让韩信忍受如此侮辱?其实,若回顾韩信的早年生活,我们会发现他的举止行为确实令人难以理解。年轻时的韩信,除了长得高大,常佩宝剑外,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。他总是抱着宝剑,装作深不可测的剑客,四处蹭饭,不愿劳动,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。史书记载,韩信家境贫寒,品行并不端正,他既没有机会进入官场,又不愿去从事体力劳动,甚至在母亲去世时,连办丧事的钱都凑不齐。如此作风,注定让韩信在当时没有朋友,孤独无依。
幸运的是,韩信的人生在遇到萧何之后发生了转机。萧何慧眼识才,开始提拔韩信,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。然而,韩信的命运并未因此一路顺风,他最终还是落到了萧何的手中,结果以悲剧收场。
在秦二世二年,陈胜吴广爆发的大泽乡起义掀起了波澜。韩信见状,决心投身革命,毫不犹豫地投奔了项梁。可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的真正才能,仅仅把他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士兵来看待。项梁战死后,韩信又投向了项羽麾下,但项羽固执己见,不愿接受任何人建议。即便韩信提出过不少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,项羽依然视而不见。久而久之,韩信因无法得到重用而心生郁结,最终在刘邦入蜀之时,投身了刘邦阵营,成为了一名仓库管理员。
然而,韩信并不甘于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,他心中认为自己的才华未得到应有的认可,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,串通其他人进行贪赃。就在这个计划即将得逞时,韩信故意露出破绽,导致同谋被捕。当这些人被一一处决时,韩信大声质问夏侯婴:“汉王要得天下,为何要处死忠诚的壮士?”夏侯婴仔细打量韩信,见他英姿勃发,便决定放过他,并推荐给刘邦。尽管刘邦并未看出韩信的真正潜力,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职务,真正能发现韩信卓越才能的是萧何。
当韩信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决定离开时,萧何不顾一切追了上去,这一场月夜追逐,最终让韩信回心转意。萧何的话深深打动了刘邦:“韩信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,如果大王想要稳稳当上汉王,那他用不着韩信;但若想争夺天下,韩信就是必不可少的。”
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,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,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楚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韩信的军事才能显现无疑,在他的战略布局下,项羽的军队节节败退,最终在垓下大败,项羽不得不自刎。
然而,随着刘邦的胜利,天下逐渐安定,韩信面临的却是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局面。韩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终结,而这一切,依旧和萧何密切相关。
公元前197年,陈豨发动叛乱,并与韩信有过密谋。当时,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进行平叛,而韩信因“病”未能随军,反而策划与陈豨内应。恰在此时,韩信的家臣将这一阴谋告知了吕后。吕后急忙求助于萧何,萧何立即提出计策,亲自去韩信府上邀请他入宫。韩信听信了萧何的谎言,进入宫中后,立刻被囚禁,并被残忍处死。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,冷冷地向吕后汇报:“国贼已除。”
这四个字深刻揭示了权谋背后的冷酷与无情。在韩信征战四方时,朝中的人们曾巴结、捧场他,然而当天下已定,韩信的价值渐渐降低,他不再是有用的棋子,周围的人便开始疏远他,甚至用韩信作为跳板谋取个人利益。而萧何的冷酷,正是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。也许,当时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眼中的眼中钉,萧何也只能按下这个“按钮”,但这四个字却成了他名声狼藉的罪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